[粉尘浓度检测仪]滨州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2022-09-30

  [粉尘浓度检测仪]滨州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见习记者 王奕雯 王梦媛
 
9月29日,滨州市召开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推进情况发布会,邀请滨州市生态环境局新闻发言人、市生态环境服务中心副主任袁东,滨州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副支队长苏小兵,滨州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科副科长王晓斐,介绍滨州市1—8月份大气污染防治相关工作,并回答记者提问。
 
 
近年来,滨州市生态环境系统大力推进环境保护各项工作落实,走在前、干在先,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污染防治战果丰硕、捷报频传,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作稳步推进,“四个”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效。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关停268万吨违规电解铝产能,转移203万吨合规电解铝产能;整合原油一次加工能力670万吨;压减粗钢产能183万吨;关停焦化产能390万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累计关停燃煤机组53台、装机536万千瓦;完成农村地区清洁取暖改造74万户;3234台35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全部“清零”。运输结构调整方面:投资95.29亿元推进“公改铁”,四条铁路专用线已全部建成投运,年运输量为4972.6万吨,可替代柴油货车155.39万辆;国二及以下老旧柴油货车全部清零,累计淘汰国三营运柴油货车7820辆。农业投入结构方面:单位耕地面积农药使用量、化肥使用量比2015年分别减少16.28%、15.3%。根据省“四减四增”专班通报,滨州市第一轮“四减四增”评估结果在全省列第2位。
 
苏小兵介绍,近年来,滨州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紧紧围绕改善空气质量的目标不放松,综合“非现场环境监管”与“现场环境执法”等手段,坚持严格执法与服务执法相结合,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执法工作,严厉打击涉及大气方面的环境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权益。
 
用好科技手段,提升工作效能。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现代化执法,用最新建成的智慧环保综合监管平台共接入滨州市97个空气自动监测站(其中包括6个国控、13个省控、78个市控站点);1194家重点企业数据(其中包括173家废气企业、230个扬尘站点、791家电量监控)。通过对滨州市各级环境管理资源的整合,打通属地层级监管阻碍,形成完善的纵向管理机制,实现环境监管执法的无缝隙衔接。
 
利用先进设备,进行精准执法。最近几年投资2千余万元购进了激光雷达扫描设备、走航车、红外摄像机、PID、FID便携式气体监测仪、无人机等先进执法设备,启用走航车对高值区域企业绘制臭氧浓度图谱,发现、识别相关问题线索。通过先进设备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执法效能。
 
加强技术支撑,开展深度治理。在夏季臭氧污染防治工作中,聘请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中国石化天津分公司安全环保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安全环保与节能技术中心等机构多名专家,对滨州市的石化、化工、农药、焦化、钢铁、涂装等重点排放行业进行了全面排查,帮助企业发现问题,形成“一企一策”治理方案,指导企业开展深度治理。同时指导执法人员开展现场检查,提高执法人员专业执法能力。
 
集中优势力量,开展联合执法。抽调全市大气、监测、监控、执法骨干成立督导执法组,采取“执法+监测联动”、“市县两级联动”方式展开执法行动,不定期开展夜查,重点发现涉VOCs和无组织排放、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治污设施不正常运行、超标排污等突出典型问题。
 
优化执法方式,助力企业发展。实施“无事不扰”举措和审慎包容监管,持续推行“微违免罚”和非现场执法监管,常态化开展“送法入企”和指导帮扶活动。通过开展“体检式”帮扶和“大走访”行动,帮助企业纾困解难,打通助企最后一公里。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下一步,滨州市生态环境局将聚力攻坚,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在关键领域、关键指标上实现新突破,积极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滨州样板,以生态环境保护优异成绩全面助力更高水平富强滨州建设。